requestId:689e83ca82d059.69023279.
劉永華 著《禮儀下鄉:探討明代以降四保的禮儀變革與社會轉型》出書暨媒介
書名:《禮儀下鄉:探討明代以降四保的禮儀變革與社會轉型》
作者:劉永華
出書社: 生涯·讀書·新知三聯私密空間書店
出書年: 2019年7月
【圖書簡介】
本書分為五個部門,共十章,以閩西四保村群為個案,在廣泛彙集和深刻解讀實錄、政書、方志、族譜、儀式文獻等史料的基礎上,結合歷史學、人類學與宗教學研討方式,側重從禮生及其禮儀、宗族與祭祖儀式、鄉約組織、神廟與神明祭奠等方面,探討明初以降孔教禮儀步進鄉平易近生涯的歷史進程及其對鄉村社會的影響。
【目錄】
媒介
第一章 導論:儒家禮儀與明清國家和社會
百姓、儒家禮儀與新儒家
儒家禮儀的調用
四保禮儀的社會史研討
本書基礎框架
重要史料
第二章 汀州和四保:在政治邊緣營造文明中間
汀州:盜匪、族群與國家
四保:從邊緣營造焦點
第三章 誰是禮生?
禮生概觀
禮生與四保社會
第四章 禮生及其禮儀
禮生與四保禮儀
祭文本
第五章 宗族社會的構成
馬屋馬氏宗族
霧閣鄒氏宗族
嚴屋嚴氏宗族
第六章 儀式、系譜與地盤
祭祖儀式
祖先、系譜與宗族建構
地盤、宗族與處所精英
宗族建構的限制
第七章 鄉約、鄉村儀式與地區社會
明清鄉約概觀
明清四保的鄉約
上保的村與繼嗣群
上保約的興起
上保約與地區社會
第八章 土神與社公
鄒公:神明與祖先
社與厲的轉型
第九章 寺廟進村
寺廟建築與村認同
寺廟、商人與商業
跨村聯盟與神明會社
第十章 結論
附錄一 明清汀州進士統計表
附錄二 四保村與姓氏一覽表
附錄三 汀州禮生及其禮儀
附錄四 五十種四保祭文本的內容(一):基礎事實
附錄五 五十種四保祭文本的內容(二):內容分類
附錄六 宗祠祀典
附錄七 上保約禁約五種
附錄八 三種四保祭文本中的神明與祭文
附錄九 四保盆地寺廟與神明一覽表
參考文獻
【媒介】
本書是在筆者的英文專著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Leiden:Brill,2013)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本書的寫作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1995年頭次進進四保到21世紀初在當地開展長期的郊野調查,從2002年末開始動筆撰寫博士論文到2004年畢業后構思書稿,從編輯英文書教學稿到應用母語改寫書稿,這個研討從開始啟動到本日,已經經歷了二十幾個年齡。即便從2001年9月決定以四保為博士論文的郊野調查地點,開始在這個地區長期蹲點算起,也已過了十八個冷暑。
本書英文版付印后,五位海內學者撰寫了書評。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從分歧角度對本書內容進行了評論。為便于讀者檢視這些書評的內容,筆者將其作者、地點機構和刊布信息列舉于下:(I)C. Shirokauer(謝康倫,Columbia University),Choice: Current Review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51.7(March 2014),pp.1282-1283;(II)Evelyn S. Rawski(羅友枝,Un交流iversity of Pittsburgh),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 African Studies 77.2(2014),pp. 420-422;(III)Koh Khee Heong(許齊雄,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Asian Studies Review 2014,Doi:10.1080/10357823.2014.979748;(IV)Ekaterina Zavidovskaya(葉可嘉,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62(2014),pp.359- 362;(V)Joseph Tse-Hei Lee(李榭熙,Pace University),http://chinetcz/小樹屋reviews/religion/confucian-rituals-and-chinese-villagers。不論是褒是貶,都感謝這幾位書評作者的耐煩閱讀。
在本次改寫過程中,筆者對原書進行了年夜幅度的調整。修正內容包含:(一)原書分為五篇,中瑜伽教室文版刪除篇名,不過各章篇名基礎保存,篇章順序一仍其舊;(二)充實了導論的內容,對書中觸及的若干問題和概念作了辨析和廓清;(三)重寫了結論部門;(四)其他主體章節中,以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九章改動較年夜,尤其是第九章,由于對相關聚會場地課題有了若干新認識,筆者嘗試將之整合到本書當中;(五)共享空間增添了若干注解,增補舞蹈場地新出的相關研討結果,同時對書中征引的部門史料進行了更細致的考證,此類修正散見各章;(六)訂正了幾處明顯的錯誤。通過上述修正,筆者盼望呈現給讀者一個更完備的版本。
在本書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老師、伴侶和親人的幫助。在此起首要感謝四保人。我之所以能夠翔實地敘述四保的歷史經驗,是因為他們熱情好客,因為他們樂意大方地與一位不速之客分送朋友其歷史和處所性知識。我衷心感謝鄒日昇師長教師和李升寶師長教師,他們為我供給了幾種主要文獻,還介紹我認識了許多伴侶。我對已故的鄒恒琛師長教師深表感謝——他自己就是個禮生,經常跟我講述四保禮儀和歷史掌故,并不厭其煩地答覆我無停止的追問。我也很感謝吳德祥瑜伽教室供給的幫助。十幾年之后的本日,那次筋疲力盡卻結果豐碩的黃石坑之旅仍然清楚如昨。這里也感謝我的房東——鄒金福、童九榮夫婦。他們供給的住宿和美食,讓我在四保的郊野調查經歷變得非分特別愉悅。我很感謝已故的鄒降瑞師長教師,鄒師長教師自己就是一個傑出的報道人,他還幫我設定了雙泉和洋背的訪談。包發生、江煥猷、李火仙、李錦斌、馬傳光、馬家樹、馬俊良、吳長華、吳德榮、嚴仰華、周榮發、鄒定斌、鄒恒彥、鄒洪康、鄒錦騰等都曾幫助過我,對此我深表感謝。我也感謝中國四堡雕版舞蹈教室印刷中間允許我拍攝部門館躲實物與文獻。
在學術方面,我得益于諸多老師的指導。起首應感謝我在廈門年夜學的幾位老師——楊國楨、陳支溫和鄭振滿,是他們把我引進明清史的奇麗世界。鄭振滿老師是我開展相關研討的引路人,他大方地支出寶貴時間,在蒙特利爾和廈門幫助我樹立本書的框架,并分送朋友他對明清社會文明史的深入懂得。我對麥吉爾年夜學的老師們——丁瑜伽教室荷生(Kenneth Dean)、葉山(Robin D. S. Yates)、Thomas Looser、Tom Lamarre和方秀潔——充滿感謝之情,感謝他們傑出的講座、對我的博士論文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和對一位學術老手的悉心指導。從開啟郊野調查到本書交支出版,丁荷生老師自始至終供給家教學術支撐和精力鼓勵。他對本書書稿的分歧版本都提出了修正意見。他對中國宗教和處所史的清楚讓我獲益很多。Thomas Looser引介我研習人類學理論和方式。王年夜衛(David Ownby)閱讀了我的博士論文,并提出了幾個頗有啟發的意見。我衷心感謝他們的幫助。
我想謹此感謝包筠雅(Cynthia Brokaw)傳授對本書的貢獻。假如說我在四保的郊野調查還算勝利,那么起首應歸功于包筠雅,是她把我帶到這個社區。包筠雅還大方地供給了幾種她彙集到的四保儀式文本,并允許我應用她拍攝的幾張照片和她的專著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Cambridge,Mass.舞蹈場地: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7)中的兩張地圖(Map 2.1與Map 2.2,即本書第二章的地圖2.1和地圖2.2)。她對本書提出的各種意見,為本書的修正供給了絕佳的指引。
我還想借此機會感謝陳春聲、劉志偉、科年夜衛(David Faure)、趙世瑜等老師,我曾就本書論及的明清社會史和軌制史問題,聽取過他們的意見。宋怡明(Michael Szonyi)閱讀了本書的兩個晚期版本,提出了深入而富有挑戰性的意見。和他的對話,總是發人深省 的。我也感謝王銘銘老師。他倡導并努力于漢學人類學的實踐,這一方式激勵我從人類學角度考核中國的社會與文明。我也想感謝王秋桂、蔡志祥、常建華、勞格文(John Lagerwey)、梁洪生和錢杭等老師多年來的關心和對本書觸及的一些問題提出的意見。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不少老師、伴侶和同業曾予以幫助。這些老師、伴侶和同業包含:卞利、馮筱才、黃國信、黃向春、李平亮、李仁淵、梁永佳、林楓、羅仕杰、魯西奇、卜永堅、饒偉新、盛嘉、蘇堂棟(Donald Sutton)、譚偉倫、王見川、王振忠、魏德毓教學、溫春來、吳滔、吳幸釗、謝宏維、謝湜、楊國安、葉濤、張侃、張亞輝、張應強、趙丙祥、鄭莉等。特別是張侃、黃向春和饒偉新三位,他們既是我二十多年的老友,又是統一個研討中間的同事,更是商討學問的對手,本書提出的不少觀點,都得益于跟他們的日常交通。我在麥吉爾的同學Alvin、Paula、Sara、徐素鳳、李小榮、林凡、黃巧樂等人,不單幫我處理日常事務,還給予學術上的幫助和精力上的支撐。鈔曉鴻幫助我復印了本書討論的一部方志的主要部門。與陳進國的對話,有助于筆者對禮生在鄉村社會中的腳色提出更為明確的見解。
2002年夏,我在四保組織了一次郊野任務坊。丁荷生和中山年夜學歷史系供給了部門經費。陳春聲、劉志偉、程美寶、蔡志祥、范金平易近、梁洪生、黃志繁等師友和我的部門同事參與了這次任務坊,感謝他共享空間們的參與和建議。本書的部門觀點曾在2002年夏的中山年夜學歷史系研討生歷史人類學任務坊介紹過,感謝與會者提出的意見。
本書部門章節的修正,是在筆者訪問哈佛燕京學社期間(2010.7—2011.7)完成的。感謝學社供給的大方資助。教導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項目號:08JC770022)供給的資助,為筆者重訪四保供給了必不成少的經費。本書英文書稿最后一稿的修正,還獲得了廈門年夜學中心高校基礎科研業務費(項目號:2013221001)的資助。我想借此機會感謝長汀縣檔案館、連城縣檔案館和清流縣檔案館允許我應用館躲檔案,尤其是土改檔案。感謝周興棟引介我接觸連城縣土改證檔案。感謝連城縣四堡鄉當局在郊野調查期間供給的幫助。
本書英文版的修正和出書,應感謝Debra Soled專業的編輯任務。Qin Higley、Thomas Begley和Michael Mozina在本書出書過程中供給了不少幫助。Macabe Keliher修訂了本書書稿,并提出了若干風趣的意見。Kathy和Cora Dean花舞蹈教室了不少功夫,對第一章進行修訂。林凡幫我解決了幾張插曲的技術問題。劉嘉乘制作了本書第五章的三張世系圖。霍仁龍、黃學超和董乾坤制作了第二章的兩張地圖(中文版沒有應用他們制作的地圖)。感謝他們作出的貢獻。我還想借此機會感謝本書英文版兩位匿名評審人提出的富有啟發性的修正建議。
本書部門章節和內容曾先行在學術期刊和集刊發表,現按照時間順序,將相關刊發信息列舉如下:(一)《閩西四保地區所見五種祭文本》,刊于《華南研討資猜中心通訊》第3期(2003年私密空間),第13—17頁;(二)《明清時期閩西四保的鄉約》,刊于《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卷第2期(2003年10月),第21—45頁;(三)《亦禮亦俗——晚清至平易近國閩西四保禮生的初步剖析》,刊于《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第2期(2004年10月),第53—82頁(增補版:《平易近間禮儀、王朝祀典與道教科儀:晚世閩西四保祭文本的社會文明史闡釋》,支出劉永華主編:《儀式文獻研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2016年,第175—229頁);(四)《市集、宗族與處所政治——以明代至平易近國時期閩西四保為中間》,刊于《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第185—1共享會議室98頁;(五)《明末至平易近國華南地區的族田與鄉村社會——以閩西四保瑜伽場地為中間》,刊于《中國經濟史研討》2005年第3期,第52—60頁;(六)《道教傳統、士年夜夫文明與處所社會:宋明以來閩西四保鄒公崇敬研討》,刊于《歷史研討》2007年第3期,第72—87頁[英文版:“Taoist Tradition,Gentry Culture,and Local Societies:The Cult of Zougo聚會場地ng at Sibao in 共享空間Western Fujian Province since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Frontiers o講座場地f Histor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Vol. 3,No.教學場地2(2008),pp. 195-229];(七)《明清時期的禮生與王朝禮儀》,刊于《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九輯,天津:天津古籍出書社,2008年,第245—257頁;(八)《明清時期的神樂觀與王朝禮儀——道教與王朝禮儀互動的一個側面》,刊于《世界宗教研討》2008年第3期,第32—42頁[英文版:“Daoist Priests and Imperial Sacrifi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The Case of the Imperial Music Office(Shenyue Guan),1379-1743,”Late Imperial Chi1對1教學na,33.1(June 2012):55-88];(九)《從鄉厲到無祀:基于閩西四保的考核》,刊于《風俗研討》2015年第6期,第68—71頁。感謝以上期刊、集刊為本書相關見解的交通供給了不成或缺的平臺。
本書中文版得以出書,應歸功于三聯書店的張龍博士。2015年末在京會晤期間,他邀請筆者翻譯、改寫本書,并多方聯系本書版權,將之列進三聯的出書計劃,為本書出書做了盡心盡力的任務。本書英文、中文版的撰寫和修正,是筆者在任教于廈門年夜學歷史系期間完成的,在十三四年時間里,常有機會跟研討生聊起本書的內容,這無疑為筆者審視本書重要觀點供給了契機,在此感謝列位研討生的聆聽和討論。
最后,我衷心感謝我的老婆賴海燕,從這個課題啟動以來,她就為1對1教學本書研討供給了無價的支撐。2001年筆者回國做郊野調查時,我的孩子加加尚在牙牙學語,現在他已舉行成年禮,我想感謝他陪我度過了許多美妙時光。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小樹屋;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小樹屋-family:Calibri;mso-fareast-f講座場地ont-family:宋體;mso-bidi-聚會場地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共享會議室: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教學場地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個人空間}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